中港運輸公司不得不知的公路貨運問題
創建時間:2018-07-23 |瀏覽量:3886
我國公路貨運行業,面臨不少新機遇和新挑戰,中港運輸公司需要了解公路貨運行業的近期發展,以應對未來的挑戰。只有積極面對公路貨運突出難題,認真研究,尋求突破,中港物流業才會有更好更長遠的發展。
一、如何攻克車多貨少難題?
車多貨少,是當前公路貨運行業最突出的問題。從貨車增速來看,2017年,我國貨車銷量增長17%,其中重型貨車增長53%。雖然有車輛更新、車型替代等因素,但其增長速度遠高于貨運量的增長。近年來,我國公路貨運量增速進入持續“回落期”,從以下方面可以看出
1.最近三年GDP增速連續低于7%;
2.近三年社會物流總額增長低于GDP增速,去年為6.7%;
3.貨物周轉量又低于社會物流總額的增長,2015年以來的三年分別為2%、5%和5.6%。車多貨少的矛盾顯而易見,愈演愈烈。
公路貨運業是充分競爭的行業。正是由于車多貨少,惡意壓價、惡性競爭,眾多貨運物流企業得不到合理利潤,隨著中港貨運公司貨車司機超負荷勞動的問題出現,全行業危機感、急躁情緒加深,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
這個問題如何解決,面臨兩難選擇。隨著經濟轉型、結構的調整,貨運量增速放緩是大概率事件;而淘汰車輛,又談何容易?我國絕大多數車輛為個體所有,一輛車就是一個家庭的生計來源。一旦大面積停運,特別是具有合法手續且未到報廢年限的車輛停止運營,必將波及民生和社會穩定。如何在不引起大的社會振蕩的前提下,妥善解決這個問題,是對政府治理能力的一個嚴峻考驗。
二、降本增效帶來的影響
推進物流降本增效是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國務院領導同志連續三年做出批示,國務院連續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經過各方面努力,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從五年前的18%降到了14.6%,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分析原因,有政策推動的因素,有運作效率提升的作用,也有經濟結構調整的貢獻。
對于中港物流行業的企業來說,對待政府政策的態度應該是依靠不依賴,期待不等待。降本增效離不開政策和制度環境,但根本的還是要靠企業自身質量、效率和動能轉變,從降低運輸、倉儲單環節成本向降低全流程物流成本轉變,從降低單純降低企業物流成本向提升物流效率轉變,從降低企業自身成本向降低供應鏈物流成本轉變。通過提升供應鏈物流效率來降低全系統、全流程物流成本,把降本增效的突破口放在創新驅動,動能轉換上。
三、車型標準化
治理車輛超限超載和車型標準化相輔相成。車型標準化,是從整體上提高運行效率、保證行車安全、促進公平競爭和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舉措。在貫徹現有車型標準的基礎上,交通、工信、質檢、公安等政府部門,有必要廣泛聽取行業企業意見,對一些明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個別標準作出適當修訂。
比如禁止大板車上路,要有新的標準車型替代,20米模塊化中置軸汽車列車是否能夠作為替代車型?在不改變主體結構和外廓尺寸的前提下,是否允許在規定范圍內加裝尾板等附屬裝置?對于長寬合規普遍超高的集裝箱運輸車,可否通過標準修訂的方式,使其合法上路?還有美國普遍運行的53英尺掛車,能否納入新的標準?等等。總之,我們的車型標準化應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兼顧效率和公平。中港貨運行業亦是要時刻關注貨車車型標準,畢竟中港貨車可是物流企業的標配。
四、如何追上智慧物流發展進程?
近年來,信息化、智能化浪潮洶涌澎湃,物流業首當其沖。車貨匹配、路徑優化、車輛跟蹤、智能駕駛、協同配送,運輸行業智能化步伐加快。倉儲設施加快現代化改造,物流園區、配送中心、貨運場站等節點設施提檔升級。自動化立體倉庫、物流系統集成設備、輸送分揀設備擴大應用,托盤、籠車、料箱、集裝箱等單元化運載工具推行標準化、循環利用。特別是智慧物流技術蓬勃興起,無人車、無人機、無人倉、無人碼頭紛紛試水。物流技術進步,推動著物流發展動能轉變,“人拉肩扛”的“人海戰術”必然退出歷史舞臺。公路貨運行業,如何趕上智慧物流的浪潮,政府部門怎樣適應智慧物流時代的治理模式,機遇和挑戰同在。
上一條:中港物流公司業務轉型關鍵? | 下一條:中港貨運公司應多鼓勵物流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