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貿易港或給中港物流行業帶來新機遇
創建時間:2018-03-17 |瀏覽量:4402
“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的提議讓中國在對外開放方面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也刺激國際貿易發展,為中港物流行業帶來新機遇。
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原因主要是利用比較優勢加入到全球產業鏈分工,在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貿易基礎上有效培育了“中國制造”,然而,在經濟全球化的競爭中,國家行為在經濟競爭中的參與程度越來越深,加上全球全行業產能結構性過剩和全球經濟失衡,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特別是美國從單邊主義出發對迅速崛起的中國采取遏制態度,在全球范圍內營造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等全方位壁壘,發展中的中國面臨無法回避的地緣政治挑戰。特別是面對投資外流加劇和實體經濟依舊不振的趨勢,升級和新建自由貿易港以應對國家競爭和爭奪全球產業鏈分工地位成為中國一個較為智慧而有效的選項。
自由貿易港不是自貿試驗區的簡單升級,而是“目前全球開發水平最高的特殊功能區域”。耳熟能詳的迪拜、新加坡和香港都是國際著名的自由港,在離岸貿易和離岸金融帶動下,貿易附加值和產業服務讓這些自由港成為全球最活躍的經濟體,同時也牽引周邊經濟發展。近年來,國家發布了促進中港貨運公司降本增效的各種政策,鼓勵在“互聯網+高效物流”和多式聯運運營體系方面取得突破,并將供應鏈創新與應用提高到國家戰略層面。
新的自由貿易港政策落地,與以往業已落地的自貿試驗區、保稅物流中心、綜合保稅區、保稅加工區及保稅倉等各個層級的保稅單元聯動聚合,完全可以越過上述各種體制機制障礙,給中港物流業降本增效和供應鏈創新發展提供了更多更大的收益空間。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持續推進和發展,加之自由港所帶來的商品、貨物、資本和人才的自由流動,中港物流業優化需要的貨物流、資本流、信息流和人才流可以科學精準地融合,特別是所有過程的智能監管能力將得到空前提升,也有能力將傳統的監管建構、監管流程和監管界面退入后臺,形成所謂最寬松、最合理的海關管理體制機制。
當然,隨著自由貿易港的確立,加之中國全球經濟和消費市場第二的位置將吸引全球最有競爭力的資本、人才、技術、商品和服務等資源在此匯集,也必然帶來更為強勁和更為創新的競爭環境。全球物流業巨頭也必然將跨國企業的經營觸角伸到這塊新大陸,中港物流企業將面臨空前的競爭壓力。
中港運輸行業如何利用本地資源優勢在自由貿易港的新產業生態中取得領先的競爭力將是一場不小的考驗。
上一條:中港物流與國內快遞的差異性 | 下一條:中港貨運企業如何控制倉儲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