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港物流人快運,快遞要分清
創建時間:2019-03-25 |瀏覽量:3927
時代在變,市場更是時刻都不一樣,中港物流人要想著行業中站穩,展望前方,不能停下學習的腳步。目前快運,快遞界限模糊,不少人分不清楚,整體來看,中港物流和快運很像,卻又區分與快遞。中港物流人又是如何怎么看待快運和快遞的,學習總結,多方面展開分析。
快遞與快運從目標客戶、業務模式等方面來看,兩者大有不同。
快遞行業歷史悠久,追蹤溯源。快遞自古以來就屬于郵政。我國的郵驛組織是以傳輸皇朝文書和物品為主的機構。現存比較有名的郵驛有:具有2100年歷史的江蘇高郵,郵政史學家考證有800多年歷史的河北懷來縣雞鳴驛是歷史上保存最好的郵驛古跡。中國現代意義上的快遞最早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初,1980年7月15日,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大城市首先開辦國際EMS業務,1984年開辦國內的特快專遞業務,是中國國內最早的速遞服務商。
1990年11月1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實施細則第19條第一款規定:郵政企業經營的范圍中明確有“郵件的特快專遞業務”。郵政企業經營快遞業務是法定授權的。現代快遞寄遞的是“名址物品”,即每件快件上都書寫(或打印)收件人的地址、姓名和通信方式,被寄遞物品進入寄遞系統其所有權歸寄件人,而當物品寄達收件人后,該物品的所有權產生了轉移,歸收件人所有。也就是說,快遞系統除了實現了物品的位移,還實現了所有權的轉移。
快運屬輕物流僅存幾十年所謂快運,實質上是一種輕物流。快運雖然脫胎于物流但仍然是物流。有別于快遞和傳統運輸,快運的對象一般在重量、數量、體積上都比快遞的運輸對象大;傳統運輸是點對點的運輸,局限于火車站、機場、貨運市場或指定的集中收貨場地,快運則以做門到門服務為主要產品,直接送到終端收貨人手中。
事實上,快遞與快運除了歷史淵源不同,運營模式、客戶結構、派送方式、以及業務成本也均不相同。
在運營模式方面,主要為分揀方式和運輸方式不同。從分揀方式上來說,快遞的物品由于體積小、重量輕,多采取流水線、交叉帶、機械化分揀設備進行分揀;快運的物品由于體積大、較笨重,只能全部采用叉車進行搬運。從運輸方式上來看,快遞的物品為了提高快件時效從而滿足客戶需求,通常會通過廂式貨車和航空進行運輸;快運的物品因較重且體積較大,為了降低成本,全部通過陸路進行運輸,同時在運輸車輛的選擇上更傾向于甩掛車輛以及通過客運車輛進行捎帶運輸。
客戶群體不同,快遞特別是中國快遞是伴隨著電商的發展而逐步成長起來的。因此,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快遞企業的業務中電商快件占到80%以上。而快運主要是零擔貨物以及企業大宗物流貨物。從貨物來源分析,快遞的業務訂單主要來源于線上,而快運的業務主要來源于線下;派送方式不同,快遞是一種門到門的服務,而快運則基本上是中轉站送到中轉站,再由客戶到中轉站自提。此外,快遞由于是小件業務,主要依靠快遞三輪車等小型運輸工具進行派送,而快運物品大多不需配送,當然,快運企業也會根據客戶需求進行配送,但這種配送必須依靠大型車輛才能完成;業務成本方面,快遞由于件小、量輕,而且多為日常生活用品,因此在寄遞過程中,無需過多包裝等業務,成本較低。快運由于貨物較重,在寄遞、運輸過程中則需要針對不同的物品訂制不同的運輸方案,特別在對物品的個性化包裝以及加固方面需要花費更多的成本,因此快運的成本較高。
各行各業學問多,快遞快運要分清。中港物流人不僅要物流行業各方面知識扎實,還需從多方面思考總結,致力于給客戶提供更好的中港貨運服務。
上一條:鴻泰信用心經營,再進新客戶 | 下一條:中港貨運企業如何實現都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