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名,能保證隱私安全嗎?
從去年實行快遞實名制以來,執行一直不樂觀,現在鴻泰信中港物流公司分享從中山日報看到的一則信息,實名需要確保隱私安全。
不可否認,快遞實行實名制,在一定程度上確實能夠保證郵件更安全。然而,快遞實名制并非是一項法律強制規定,快遞企業可以靈活操作,實名制可有可無,甚至形同虛設。特別是,對社會來講,增加了很大的成本。比如,快遞企業增加了一些工作流程,要建立登記制度;消費者要花費時間去登記,而且會向快遞員和快遞企業泄露個人信息。這勢必會引起消費者質疑:我給你實名,你能給我隱私安全嗎?
顯然,快遞企業很難做出肯定回答??梢?,從快遞企業的服務現狀及個人信息安全方面考量,快遞實名制實施一年,遭遇執行難,也在意料之中。換言之,不對個人信息進行有效保護,快遞實名制很難順利推進。事實上,在對個人隱私保護方面,一些國家已經走在了前面。隱私權的概念和理論,最初就源于美國。在美國某些州,居民每天早晨扔在門口的垃圾袋,只能由垃圾處理公司的專用卡車運走,任何人如果未經許可,擅自搬運或打開垃圾袋,都有可能面臨侵犯公民隱私權的起訴,因為垃圾袋中常常難免會有信用卡收據、電話和購物賬單、藥品和避孕用品空盒,以及私人信件等大量的隱私信息。
日本政府同樣注重提高公民的個人信息保護意識。經過多年的宣傳和普及教育,個人信息安全意識已滲透到日本人的生活中。例如,過去日本人在邀請人參加活動時,習慣讓受邀請人用明信片的方式回復是否出席,主辦方在邀請信中夾一張印好回信地址的明信片,收信人需在明信片的背面選擇出席與否,再填上姓名、單位和住址等。如今,許多主辦方會隨信附上一張和明信片尺寸相同的單面帶不干膠的紙板,并提醒收信人填寫完明信片后用紙板覆蓋。
事實上,中國一些快遞企業針對快遞實名制,出臺了細節性保護措施,值得仿效。比如,圓通速遞公司推出“隱形面單”,包裹上隱去客戶真實姓名和電話等關鍵信息,不僅彌補了快遞實名制的一些漏洞,而且避免了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泄露。特別是,這種針對個人隱私的細節性保護,體現了快遞企業的一種責任擔當。
故快遞實名制,還需信息保護補位。我國應加快建立健全統一的公民信息安全保護法,通過建立個人信息的合理使用制度、侵害補償和懲罰機制,設置監督機構等方式,為個人信息上一道“保險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