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借題發揮“快遞員猝死”
創建時間:2016-11-26 |瀏覽量:2443
一句“我好累”盡成為臨終遺言。日前,湖南一名快遞員尹某猝死在株洲合泰大街上。臨死前,他坐在地上,告訴路人,“我好累。”
上網搜了一下,幾乎年年都有快遞員的報道,2015年雙十一快遞員小謝猝死、2013年20多歲快遞員雙11前猝死、還有掌摑快遞員等等一系列報道。讓網民幾乎一班倒的同情快遞員、呼吁關愛、理解快遞員。對于猝死的快遞員出來表哀悼,更多的是對我們現在的快遞業反思及對不合理雇傭模式的譴責。
如此多的事例,一句“我好累”,更如催化劑,讓快遞員的悲情不斷蔓延、發酵,最后逐漸演變成與弱勢尊嚴相掛鉤的行業聲討。于是快遞行業,從曾經“月入過萬”的繁花似錦,迅速跌落為猝死的惡源。通過如此簡單的標簽化賦予,快遞員似乎成了天然弱勢的人,風里來雨里去的快遞員,他們的確辛苦,偶然發生的猝死事件當然應該被作為一個示警信號,呼吁更為周全和人性化的從業環境提升。
不過,由一起猝死事件而推定快遞物流是高危行業是否合適呢?小編任職公司主營中港貨運,也屬于物流快遞行業,部分同事也很累很辛苦。從我們專業角度來說,快遞物流行業并不是高危行業,這些年猝死事件不斷上演,有教師、醫生、演員、公務員、外企白領、銀行職員、媒體編輯……而每一個猝死者,都會使其所從事的行業因為他的命運被標定為“高危”。突然發現我們周圍不存在安全行業。
所以,把猝死和“行業高危”想當然的畫等號,總是不那么嚴謹。我們需要正確看待猝死現象,需要擺脫“行業高危”的想當然認知,因為這樣不僅會產生對于某個行業的誤傷,也會因為偏見而遮蔽了對于猝死的科學歸因。比如,簡單的把快遞員猝死歸結為快遞行業之惡,可能會讓人忽視了他可能存在的不健康生活方式或遺傳性因素。
誠然快遞物流業是高負荷、高強度的工作,我們在選擇工作的時候,要結合自身健康狀況去考慮,是否能適應這種強度。而在工作中,很多猝死事先會有一點點預兆的,比如感覺太累,就停下休息,或者感覺胸悶、氣慌等,都是身體要休息的暗示,勞逸結合才能工作身體兩不誤。
鴻泰信物流是專業的中港物流公司,注重企業文化建設,關愛員工,服務客戶。為員工提供舒適優雅的辦公環境、成立足球隊、籃球隊,豐富鴻泰信人的業余生活,也鍛煉了鴻泰信人的體魄。只有強健的身體,才能帶來高效率的工作成果。
我們也不要再借題發揮“快遞員猝死”事件。不要因一些個別案例,而否定一個行業。
上一條:中港物流貨物的保養 | 下一條:培訓心得分享鴻泰信物流未來3年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