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的智慧物流論壇
鴻泰信中港物流有限公司12年專業提供中港貨運服務。2013年10月15日,在深圳綠景錦江酒店舉行第八屆中國(深圳)國際物流與交通運輸博覽會智慧物流論壇暨第七屆中國(深圳)物流運輸過程透明管理峰會——“大數據時代的智慧物流”,會議由中國綠色物流聯盟秘書長、現代物流報常務副社長張煒主持。
2013年10月15日,在深圳綠景錦江酒店舉行第八屆中國(深圳)國際物流與交通運輸博覽會智慧物流論壇暨第七屆中國(深圳)物流運輸過程透明管理峰會——“大數據時代的智慧物流”,會議由中國綠色物流聯盟秘書長、現代物流報常務副社長張煒主持。沒想到會議會如此火爆,300人規模的會議廳里濟濟一堂,擠滿了400多位來賓。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物流學會常務副會長戴定一做了《智慧物流的機遇與挑戰》的主題演講。戴定一告訴我們,2008年,IBM首先提出智慧供應鏈概念,隨即延伸出智慧物流的提法。2009年,在國家發改委委托中國工程院完成的物聯網規劃課題中,提出了智慧物流的概念并作為重點應用領域的目標。
演講中,戴定一首先對智慧與智能做了詳細解讀。他說,智慧是人的特征,智能是一種技術,是基于對于人的智慧的開發形成,目標是代替人,優于人。因此,要解決數據的可獲得性:采集與共享。物流具有時空管理的屬性。
戴定一還告訴我們,行政管理的不規范、不合理是當前物流發展的最大成本,透明化將凸顯監管存在的問題,促進監管規范化,決策科學化,乃至改革深化;數據擁有者將獲得越來越大的話語權,影響社會治理結構。現在的智能只是在會學習、會選擇階段,創新尚未具備。并對人才和管理還有重大挑戰。
智慧物流與其他智慧行業最大的區別就是關鍵的技術是落在智能終端——ID,LBS及傳感器。大數據的整合,解決可獲得性的問題后,依靠整合信息源形成大數據資源。主要障礙是利益和技術兩個方面。信息安全技術和服務具有很大商機,包括數據整合(云平臺)的業務基礎建設等;如何獲得更多的服務效益,也就是說用服務換管理?必須建立在有價值的服務提供上。
處理異構數據的整合靠拆分,分是合的基礎。而標準是利益與技術的結合點:管理與協同。大數據的應用,數據的數量優先于質量,方法論重視相關性優先于因果性,服務將開拓動態化、個性化市場。過去我們重視數據的質量,習慣于用因果關系來看數據,通過數據處理獲得的相關性結果就知道了更多的內容。
智慧物流始終圍繞網絡和流程。網絡代表對資源的布局進行管控,流程是利用這些資源進行優化。公共平臺將是在這兩件事情之間搭建橋梁,同時解決網絡(資源)和流程(優化)的問題。谷歌大部分使用數學人才,IT和數學的普及與提高,適應了數字驅動的社會發展趨勢。IT、專業和商業結合型人才將是創新型社會發展的主力,方法論的素質培養是以不變應萬變的基礎。
后來,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曲健、G&G香港運輸過程透明管理研究院院長南興軍、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顧敬巖、以及北京交通大學教授、中國外運長航集團運營管理部總經理肖星等多位專家學者分別做了精彩發言,整個會議一直延續到12點半。
曲健說,服務的對象發生變化后物流業也必須隨之發生變化。千萬不要忽視產業外部環境的變化,最關鍵是國際新一輪產業轉移已經開始,第二個就是大數據時代。20世紀50年代,美國和歐洲確立了技術領先后,將制造業轉移;20世紀60 年代,轉移到香港和臺灣;第三次產業轉移,轉移到了深圳、廣東、環渤海;第四輪大轉移是向中國的中西部和周邊國家轉移,過去的貼近式物流服務將改變為長距離服務。
服務業的大數據時代,制造業的3D技術。大數據時代是一個思維變革,而不是技術變革。改變思維和改變模式才能促進價值量的增長。過去的幾次危機復蘇都是選擇突破途徑問題,而大數據時代的贏家將是互聯網、電信、流通。傳統物流、電商物流,服務于傳統企業的電子物流,需要的不是改變技術而是改變思想,如此,就可能在很短時間內取得較好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