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物流業內缺法度,外有強敵
2009年初,國家發改委發布了2009年-2011年《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實施一年多以來提出的十項主要任務,九項重點工程和九項政策措施的落實工作在各省市如火如荼地展開。我國物流業運行總體呈現回升向好的發展態勢,也成就了2010年中國物流元年的說法。
根據《規劃》的目標,物流業要實現增加值年均遞增10%以上,全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比目前18%的水平實現下降。根據《規劃》中的訊息,國家在政策導向上鼓勵打造大型物流集團企業。然而僅有規模是遠遠不夠的,如何能夠在服務品質上精益求精,在產業集群中實現合理布局,在信息化服務上實現低碳高效,這是國內物流業能否復制“傳奇”的關鍵所在。然而,中國物流業當前的狀況可謂是“內缺法度,外有強敵”,形勢并不樂觀:中國工商局數據統計,目前全國共注冊了70多萬家物流公司。除此之外,各級工商部門查處無證物流公司的案件也屢見不鮮。不可回避的問題是,遠遠大于70多萬家的物流企業仍處于監管無力狀態。缺乏約束與監管的行業現狀致使中小型物流企業的發展遭受嚴重阻礙。對于那些大型、正規的企業客戶,尤其是外資企業,他們更傾向與大型外資物流企業或中遠、中外運等大型國字頭企業簽訂物流合同,而不愿嘗試與小型承運人或貨代企業合作。“我們對物流企業的貨運能力有專門的考量標準,相比之下,單一的低報價反而會讓我們對其專業性產生質疑。”某外資IT企業負責人在采訪中表示。
經營效率較低是中國物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數據顯示,在國內平均一個產品生產環節占用的時間只有5%-10%,其余90%以上的時間都花費在流通、物流服務過程中。中國物流元年的市場需求,已經不再停留于中港貨運和送信,而是要求物流行業能夠提供包括中港運輸、配送、倉儲、包裝、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物流設備制造、物流設施建設、物流管理等環節在內的產業集群式服務。中小型物流企業在企業實力、資源整合與運營能力上都存在巨大局限性,在這也正是為什么中國物流行業內容納了超過70萬家的企業,卻在國際快遞市場上卻只搶占了20%份的原因。面對DHL、FedEx、UPS、TNT這4家跨國公司所占據的80%國際快遞份額,能夠奮起爭奪的中國物流企業可謂鳳毛麟角。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物流學會副會長汪鳴在解讀《規劃》時指出,現代物流正是中國物流行業振興的引導力量之一。必須加快發展現代物流,建立現代物流服務體系,以物流服務促進其他產業發展。現代物流業列入我國十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表明了黨中央、國務院對物流業的重視,是國家發展改革委等相關政府部門支持的結果,成為我國物流業發展歷史進程中具有重要標志性的事件。
巡視國內物流行業,中外運、鴻泰信中港物流、中遠等幾家擁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物流企業具備發展建設現代物流體系示范工程的實力。作為最早上市且至今為數不多的物流企業上市公司之一,外運發展2010年半年報中,業績增長幅度高達2100%,可稱為《規劃》實施以來最漂亮的一張成績單。然而,2100%的奇跡并非得益于實力雄厚這一個關鍵詞。從外運發展的官方網站上可以看到,近兩年全國范圍內的精益運營工作,一面倚靠現代物流管理策略,減車減庫房減去不必要的運營負擔;一面倚靠科學的信息化體系,提升物流服務效率從而中降成本。從物流環節到日常經營管理,多個環節用效率的提高來節約運營成本。中港物流法律監督委員會的人員表示,我國現有的多項物流法規,大多以辦法、條例、通知等形式存在,缺乏強制效力,且大多僅針對某些單個的物流環節,很難解決當前體系化、整合性的現代物流案情。這也正是一些冷鏈物流企業為降低成本,膽敢在運輸途中停止制冷的根源所在。